请解释国际(货币平价制)
货币平价不是一种制度,而是衡量汇率水平的一种方法。也叫购买力平价,就是指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应该与货币的购买力成反比,
非抛补的利率平价和抛补的利率平价的定义是什么?
中国搞经济学的就喜欢把事情搞得很复杂,学生学了半天就知道一大堆的名词。
我举个例子。
1、假如现在人民币1年利率5%,美元1年利率是10%,在资本可以正常流动的情况下,鬼才愿意去持有人民币1年存款,我正好手头有笔闲钱,所以我考虑存美元存款,但是我有个担心,万一他奶奶的1年过后美元贬值怎么办?所以我想在远期外汇市场上锁定1年后的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如果这时你发现1年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贴水是2%,你一定非常兴奋,因为2%2、老子不信邪,我不愿意花钱在远期合约上避险,那我就非抛补。这种情况下远期汇率的升贴水对我没什么影响了,决定我命运的是赤裸裸的汇率变化。1年后美元对人民币只要不贬值超过5%我就有赚了,如果贬值等于5%,,我就打平,如果贬值超过5%,我也只能认了。所以这种情况下,当初存美元还是人民币的决定取决于我对汇率的预期。 3、抛补以及不抛补的区别就是这个,但是他们的共同点就是资本流动都是取决于两种货币存款未来的收益率。只是收益率的计算方法不同,一种按照汇率升贴水来算、一种按照汇率来算。有收益率的不同,就有资本的流动,直到这种货币未来收益率的差别消失。就是所谓的平价了。当然政府可以霸道一点,老子收益率低,但是实行资本管制,国内的钱不准出去,或者我这边收益率高,但是国外的资金不能进来,这就是另一回事了。金融危机时就经常看到临时的资本管制。 4、在非抛补过程中,考虑的是汇率变化。那么我是存1年还是存3年呢?那么我就要考虑1年的汇率和3年后的汇率变化了。如果我一次性存3年,和我存一年取出来再存一年然后取出来再存一年直到3年的收益率相等,那么我相信大家都愿意一年一年存,因为3年的风险肯定比一年大。所以3年的收益率一定要比一年的收益率高就是这个道理。多出来的就是风险的补贴。远期汇率也是收益率的组成部分,所以也有个风险补贴的过程。
利率平价理论的理论发展
利率平价理论的思想起源可以追溯到l9世纪60年代。l9世纪90年代,研究远期外汇理论的德国经济学家沃尔塞洛茨提出了利差与远期汇率的关系问题。
20世纪初期,凯恩斯第一个建立了古典利率平价模型,得出以下结论:
1、决定远期汇率的基本因素是货币短期存款利率之间的差额。
2、远期汇率围绕利率平价上下波动。
3、不论远期汇率与其利率平价偏离多大程度,获得足够利润的机会使套利者把资金转移到更有利的金融中心。
4、如果外汇交易被少数集团控制,或在主要交易人之间达成交易协议,那么,挂牌汇率可能偏离其利率平价。
5、套利资金有限,常常不能大到足以使远期汇率调整到其利率平价水平上。
6、在不兑换纸币的条件下,银行利率变化直接促使远期汇率重新调整。
20世纪30一40年代,保罗艾因齐格运用动态均衡思想,发展了利率平价的动态理论。经过罗伯特z阿利布尔等人的进一步完善,现代利率平价理论框架趋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