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融合(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 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三产融合是近几年国家针对农业与农村工作提出的伟大构想,也是我国农村与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三产融合的过程,一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农场)向新兴农业生产(工厂)转变的过程,二是由新兴的农场(工厂)向市场转变的过程。因此,三产融合就是打通农业源头,拉伸农业产业链,最终走向市场,实现农业现代化。
1、 三产融合发展的内生条件
(1) 抓好农业基础
三产融合的基础是农业。农业涵盖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种植,也可以是养殖,农业是三产融合的基础与源头,是实现农业市场化的关键性因素。我国农业受制于规模化和科技化的局限,在产业规模和农业科技方面亟待提高,这是提高农产品品质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只有抓好农业基础,三产融合才有保障,三产融合才有市场。
(2) 鼓励产业延伸
三产融合不能停留在农业基础的夯实层面,还要鼓励资本和技术流向产业升级,尤其是鼓励农业技术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的投入,这是提高农业与农产品科技含量及附加值的重要举措。通过大力发展加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才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也只有提升农业及农产品的附加值,产业链的延伸才更有自信。
(3) 加大市场服务体系
三产融合的最终目的是走向市场,只有市场化,三产融合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流通闭环。市场服务体系既有农业经营主体的努力,还也有行政手段的努力。三产融合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加大市场服务体系,增强农业与农产品品牌的市场覆盖,提升区域农业的市场知名度。
2、 实现路径
(1) 政府抓住核心产业
三产融合首先是产业的融合,既然是产业,就不是一蹴而就,不是某一个涉农企业所能完成的事情,三产的主导是政府,而融合是纯粹的市场行为。因此,政府应该梳理当地的核心产业,比如甘肃定西安定区 “定西马铃薯产业论坛”就是一个产业融合的号召。
(2) 保护地理名片和公共品牌
没有强大公共品牌的产业很难实现产品品牌,比如“阳澄湖大闸蟹”属于公共品牌,“兰州牛肉面”也属于公共品牌,只有公共品牌形成地理标志性认知的产业,才有可能实现资本的进入,才有可能实现企业与产品品牌。
(3) 争创市场品牌
有了核心产业,有了公共品牌,就需要打造产品品牌,从而走向市场。争创品牌的过程是实现农产品市场化的过程,不能仅仅立足与有形的产品,还要考虑农业与市场的结合。譬如核心产业是旅游业,可以融合成生态旅游;如果核心产业是养殖业,可以融合在冷链物流;如果核心产业是特色种植业,可以融合在电子商务等等。
综上所述,三产融合是产品、加工和市场高度结合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缺一不可。
2. 什么是融合农业?
农村产业融合指的是将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结合起来共同发展,这里既包括农业内部各子产业之间的整合型融合,也包括农业和服务业之间的交叉型融合,以及农业与工业之间的综合型融合。
另外这些基础上,再结合各农村资源条件、文化基础、发展程度等方面的因素,打造多样的新型产业,逐渐形成富有地方特色、产业深度融合的自有品牌。
3. 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三大板块是什么?
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三大板块是现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提升。明确结论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三大板块是现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提升。原因是现代农业是农村产业化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农村现代化是实现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和农村产业转型的首要目标,农民提升则直接关系到维护农村稳定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推进现代农业需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实现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经营模式的现代化;推进农村现代化需要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和文化建设水平;推进农民提升需要提高农民职业素质和思想观念,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和农村人才培养。
4.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施方案?
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加强规划引导和市场开发,培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专业特色小城镇。
强化产业支撑,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稳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商务部等负责)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加快发展绿色农业。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推广优质饲草料种植,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合理布局规模化养殖场。加强海洋牧场建设。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推进农林复合经营。推广适合精深加工、休闲采摘的作物新品种。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严格生产全过程管理。(农业部、林业局、科技部等负责)
延伸农业产业链。
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开展代耕代种代收、大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市场化和专业化服务。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扩大实施区域和品种范围,初加工用电享受农用电政策。
加强政策引导,支持农产品深加工发展,促进其向优势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集中,加快消化粮棉油库存。支持农村特色加工业发展。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支持优势产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推进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布局有机衔接。
在各省(区、市)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辅助设施建设。健全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推广农超、农企等形式的产销对接,鼓励在城市社区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
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旅游村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有序发展新型乡村旅游休闲产品。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智慧乡村游,提高在线营销能力。加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合理开发农业文化遗产,大力推进农耕文化教育进校园,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农业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引导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参与农业科普和农事体验。
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鼓励对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进行物联网改造。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改进监测统计、分析预警、信息发布等手段,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
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发展农田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鼓励在大城市郊区发展工厂化、立体化等高科技农业,提高本地鲜活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租赁业务,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
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效衔接,完善县域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销中心。
扶持发展一乡(县)一业、一村一品,加快培育乡村手工艺品和农村土特产品品牌,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院校和“星创天地”,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企业集群。
5. 农业跨界融合产业包括哪些?
我国农业跨界融合发展有四种形式
一是农业内部产业重组型融合,比如种植与养殖业相结合。
这种融合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农业优势资源为依托,将种植业、养殖业的某些环节甚至整个环节联接在一起,形成农业内部紧密协作、循环利用、一体化发展的经营方式。
二是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
即涉农经营组织,以农业为中心向前向后延伸,将种子、农药、肥料供应与农业生产连接起来,或将农产品加工、销售与农产品生产连接起来,或者组建农业产供销一条龙。
三是农业与其他产业交叉型融合,比如农业与文化、观光旅游业的融合。
农业与生态、文化、旅游等元素结合起来,大大拓展传统的农业功能,使农业从传统的卖产品转化到卖风景(观赏),卖感受(参与),卖绿色(健康),农业产生巨大的价值提升。
四是先进要素技术对农业的渗透型融合
在“互联网+”平台下,农业实现在线化、数据化,农业生产经营的网络在线监控管理,农产品线上预定、结算,线下交易、销售(O2O)。信息技术的快速推广应用,实现了农业与二三产业间的跨界融合,大大缩短供求双方之间的距离。